澳门新葡萄新京娱乐网站入口

学院新闻

扎根京华大地,开启智能建造——北建大打造校企协同育人新生态

在建筑业向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北京建筑大学土木学院智能建造专业以校企协同为纽带,将中建三局承建的大兴校区11号学生宿舍楼项目打造成了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沉浸式课堂”。学院自2019年设立智能建造专业以来,这种“科研-实践-教学”深度融合的模式,正成为培育新基建时代人才的动力引擎。

数字筑基:科技创新与教学实践同频共振

北建大与中建三局共同锚定绿色与智能建造协同发展的方向,以11号宿舍楼项目为载体,构建起了“研发-培训-服务-教学”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新生态,实现了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

项目创新性采用“BIM+生产+智能装备+AIGC”技术路线,全面落地实施北京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相关政策要求。在此过程中,双方重点推进了三大任务:一是依托北建大科研优势,研发了面向智能建造的设计参数优化、施工质量智能监管、工程造价动态测算等关键技术,实现了从数据端到决策端的全流程自动化;二是联合中建三局自研平台、广联达BIM5D平台,基于BIM+AI工程软件迭代,形成了涵盖勘察、设计、施工和运维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三是双方协作攻克了建筑机器人交互式智能感知技术,突破了建筑机器人在材料配送、墙体砌筑等复杂场景协同作业的难题。

这些技术创新并非停留在实验室层面——土木学院智能建造专业的师生每周都会走进项目现场的“智能建造成果展示区”,在施工方案实时推演的屏幕前讨论算法逻辑,在作业区观察建筑机器人与BIM模型的协调联动情况,让课本上的“数字孪生”“智能决策”等概念转化为了可触可感的实践认知。

场景赋能:智能工地化身动态教学课堂

作为北京市属高校首批智能建造示范工程,11号宿舍楼项目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集成应用,实现了建筑实体、生产要素、管理过程的全维度数字化。实时汇总的施工数据与动态更新的 BIM 模型,不仅为项目管理提供精准支撑,更成为师生沉浸式学习的“活教材”。

目前项目已完成主体结构的首段封顶,其“智能建造校企合作成果展示区”已成为学院教学的核心阵地:学生毕业设计聚焦AI大模型在宿舍采光优化中的应用、基于BIM技术的施工组织设计,课程实践围绕建筑机器人作业效率展开数据分析,课题研讨则深入BIM5D平台的成本管控逻辑。正如智建 241 班王同学所说“看着AI算法优化的宿舍布局图、机器人砌筑的墙体,才真正明白智能建造不是抽象概念——以后住在这里,每天都是对‘技术改变生活’的生动体验。

校企协同:产教融合培育行业转型人才

北建大11号宿舍楼的建造,是学校“项目育人”理念的生动实践。学校将企业需求转化为科研课题,将技术攻关过程转化为实训环节:师生参与建筑大模型的数据标注与算法优化,在项目现场验证BIM+AI工程软件的实用性,甚至参与制定了建筑机器人协同作业的标准流程。这种“干中学、学中创”的模式,让学生既掌握前沿技术,又理解工程落地逻辑。2025届中有4名毕业生围绕工程建设深度参与项目技术管理工作,中建三局技术部工程师利用业余时间对同学们的毕业设计进行指导,带领同学在现场开展BIM建模和3D激光扫描指导,丰富了毕业设计实践内容。这4位同学的毕业设计,赢得了指导老师和答辩评委的高度认可,其中1位学生获评优秀毕业设计。

近些年,学院学生在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互联网 +”创新创业大赛等大型赛事中先后斩获国家特等奖、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30余项。未来,学院将会继续深化与中建三局的合作,在智能建造基础数据平台搭建、新型建筑机器人研发等领域持续发力,让更多学生在实际项目中成长为兼具技术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从这座“移动课堂”走出的建设者,终将成为推动建筑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北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