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新葡萄新京娱乐网站入口

学院新闻

扎根京华大地,赋能装配建筑——北建大装配式建造助力首都建设

在国家“双碳”战略和建筑工业化的大潮下,装配式结构被寄予厚望,其工厂预制、模块建造、节约环保、质量可控和重复利用等优越性能,为建筑业的工业化转型和绿色化发展打开了新的途径。北京建筑大学土木学院在一系列国家级科研项目和国家重大工程的牵引下,携手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开启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装配式结构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自主研发科研重器,为大兴机场航站楼建设“保驾护航”

为保障大兴国际机场的顺利建设,土木学院张爱林教授与张艳霞教授团队高质量完成了航站楼巨型钢结构1:10大比例缩尺模型试验,为揭示航站楼C形柱复杂节点的受力机理,自主研发了1500吨大型全方位自平衡试验加载平台,圆满完成了9组复杂节点力学性能研究,为航站楼结构安全及优化设计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目前试验模型和装置被完好地保留在校园里,成为了学生们科研和创新实践的基地。相关工作被中央电视台《总师传奇》栏目、北京台《腾飞》纪录片、《中国科学报》等官方媒体广泛报道,获得了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微信图片_2025-08-11_221034_927.jpg

二、科技赋能冬奥场馆,严寒强风中撑起冰雪赛场的安全屏障

为保障北京2022年冬奥会顺利举办,特别是面对我国缺少在复杂地形地貌、极端恶劣气候条件下场馆建造经验的困难,土木学院师生顺利完成了冬奥临时支承架体关键节点低温力学性能试验,以及强风和大雪等效条件下的结构体系力学试验。学院师生多次奔赴张家口、延庆赛区现场,完成了高山滑雪中心竞速区等支承架体在极端天气下的性能评估,为冬奥会的安全保障提交了一份出色的答卷,项目组多名成员收获了科技部发来的感谢信,团队师生服务科技冬奥的事迹被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新华社等媒体广泛报道。

微信图片_2025-08-11_221043_007.png

三、创新突破焊接桎梏,全螺栓连接助力建筑业绿色低碳发展

针对钢结构建造过程中因大量采用现场焊接而导致的施工效率低、人工成本高、环境污染大等问题,学院师生创新研发了闭口截面钢柱芯筒式全螺栓连接技术与产品节点成套技术,数十组节点、平面框架和3组五层振动台试验结果表明,新技术可实现与传统焊接节点相一致的力学性能,结束了闭口截面钢柱现场连接必须焊接的历史,可节约人工成本50%,提高施工效率75%。成果主编完成团体技术标准,获批2项中国冶金建设协会工法,该技术在首都师范大学附中通州校区等一系列工程中得到推广,示范应用面积已达15达万平米,有力推动了土木工程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建筑业的碳达峰、碳中和做出了建大人的贡献。

1e095430b2c144e57ea4cc913388d6dd.png

四、校企协同共促行业发展,科研成果助力破解模块建筑难题

模块化建筑具备快速生成建筑产品、规模效益好等独特优势,适用于城市各类新建与原拆原建项目,是未来城市建筑品质提升与绿色转型的重要形式。针对模块化建筑钢结构体系、组合结构体系连接等关键技术,土木学院与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头部企业深度合作,开展了模块建筑钢结构体系、组合结构体系连接关键技术研究,顺利完成了多项模块化钢结构、组合结构节点抗弯、抗剪、抗拉等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成果极大助力了首都北京模块建筑钢结构体系、组合结构体系的推广应用。

419abf2a8ff84a9dd044e3314afb8ed2.png

从服务大兴国际机场和冬奥场馆,到引领大中小学与医院建设,北京建筑大学的装配式结构创新实践表明,只有服务国家战略、扎根工程一线,才能让技术创新“落地生根”和“开花结果”。面向未来,在高层次的校企协同与行业合作下,装配式结构在绿色低碳发展和新型建造模式中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